来源:人气:775更新:2025-07-06 06:22:27
7月4日,电视剧《以法之名》播出至第22集。最新剧情中,反派通过贿赂矿工,策划了万海家族矿井的重大事故。观看这一情节后,许多曾深入矿井的观众纷纷表示,编剧对矿难场景的呈现与现实存在显著差距。业内人士指出,若编剧团队曾进行实地采风,便能理解此类情节在真实矿业环境中极难实现,其戏剧化处理显然缺乏对行业实际情况的了解。
在之前的剧评分析中,我已指出该电视剧在剧情转折处常出现设定漏洞与逻辑矛盾。此次矿难事件作为关键情节转折,与火化场场景存在相似性——彼时单人火化尸体的情节已因不符合现实操作而引发讨论,被归咎于编剧缺乏实地调研。本次矿难的制造过程同样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反派通过贿赂手段控制了一名矿工,该矿井进入正常作业状态。矿工们通过罐笼系统下井作业,而被收买的人员担任地面操作岗位。当所有矿工完成入井后,该操作人员在地面松动关键螺丝,导致罐笼失控坠落,最终引发矿难。
对于缺乏矿工工作经验的观众而言,《以法之名》中展现的矿井安全事故场景或许会引发强烈不适。此类戏剧化处理与现实存在明显偏差,进而可能造成社会层面的误解。实际上,无论是火葬场作业还是矿井生产,均配备多重安全防护体系,单人行为引发群体性事故的可能性极低。针对剧中火葬场情节的不合理之处,笔者已在先前剧评中作出分析。本文则聚焦矿井场景的戏剧漏洞,通过专业角度进行剖析。为确保论述准确性,笔者专门联系了具有矿业从业经验的同行,获得的反馈显示:剧中所呈现的"单人操控罐笼导致矿难"情节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尤其以通过松动一个螺丝即触发灾难的设定,实则忽视了实际工作中严密的安全规范与技术标准。这种过度简化的真实场景呈现,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剧情的专业性与可信度。
一些缺乏实地调研的编剧或许会将矿井中的罐笼想象成一根绳子悬挂着容器,而固定绳索的仅仅是零散的螺丝钉。事实上,无论是大型国企的矿井还是小型作坊的矿井,所有罐笼装置均需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装与调试。其安全系数不仅与日常电梯相当,甚至在某些设计标准上更为严苛。值得注意的是,普通人在电梯外部通过人为破坏导致坠落事故的可能性较高,而矿井罐笼因结构复杂性和防护设计,其破坏难度远超电梯。一位从事矿业工作的朋友明确表示,罐笼的安装流程中早已纳入防破坏考量,因此不会出现影视作品中那种随意拧动螺丝就能引发事故的桥段。他特意要求拍摄罐笼实物作为佐证,指出地面设施上根本不存在可被轻易操作的螺丝部件。
若强行推动此类剧情,制造罐笼事故导致矿难,实际上存在极高技术门槛。单纯拧动螺丝难以达成目标,但若采用锯断钢缆的方式,则需动用专业设备进行持续操作,即便在闪电般迅猛的场景下,完成这一动作也需消耗数小时时间。对于多数人而言,或许难以直观感受矿井钢缆的强度,不妨观察城市中常见的斜拉式大桥——当车辆驶过时,只需在副驾驶位置留意桥体钢缆的构造即可。即便不提及斜拉桥,仅以普通钢缆为例,最细规格的钢缆在现实中也绝非轻易可断,其所需的精准操作与专业工具远超想象。
一名操作工若想通过破坏罐笼制造矿难,这种行为在现实中几乎难以实现。事实上,这种安全隐患早在数十年前便已被技术手段有效解决。因此,当观众回望以往以矿难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时,是否曾注意到编剧们在罐笼这一关键环节的疏漏?若编剧们能亲自到矿井现场观察罐笼结构,便能意识到此类情节的创作难度远超想象,绝非简单的剧情安排。这再次印证了实地采风对编剧创作的重要性。以《以法之名》为例,尽管该剧已播出多年,但每当需要设置重大转折时,往往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逻辑漏洞,这些硬伤不仅影响观感,更暴露出创作上的敷衍态度。影视工作者若一味迎合观众,以“娱乐至死”的心态将电视剧视为消遣工具,最终将面临观众的质疑。毕竟,观众并非愚昧,面对以写实为卖点的影视作品,他们理所当然地会以严谨态度审视剧情。编剧们作为创作主体,本就应具备求知精神,而非将自身知识储备置于“万金油”般的虚无状态。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面对专业领域知识盲区时,采风调研才是弥补短板的正确途径。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 统计代码